診斷治療

發作與癲癇之診斷

癲癇正確治療,來自正確診斷。發作與癲癇診斷,需要詳細問診,而其黃金標準(golden standard)為各式腦波檢查,再依特性安排以下各式檢查:


腦波檢查

  • 清醒腦波檢查
  • 睡眠腦波檢查
  • 腦波監測:非侵入性
  • 腦波監測:侵入性

基因篩診

  • 單基因檢測
  • 基因套組檢測
  • 全外顯子檢測

大腦影像檢查

  • 電腦斷層 (CT)
  • 磁振造影 (MRI)
  • 正子掃描 (PET)
  • 腦波融合影像檢查

特殊感染檢驗、生化代謝檢驗、
免疫抗體檢驗

  • 涵蓋抽血與腦脊髓液穿刺檢查,偵測是否有感染、肝腎代謝異常、電解質不平衡、內分泌失調…等。也進階包括各式邊緣性腦炎、腫瘤伴生神經症候群等。

癲癇治療

目前癲癇治療以藥物為主,隨各式抗癲癇藥物(anti-epileptic drugs, AEDs)或所謂的抗發作藥物(anti-seizure medications, ASMs)持續研發,降低傳統藥物副作用與致畸胎性,可使約六至八成患者,在按時服藥與定期回診良好調整下,達到有效控制。至於已服用二種以上適當挑選、並達足量癲癇藥物一定時間後,仍無法有效控制者,可歸類為頑固之藥物難治型癲癇(drug resistant epilepsy),經完整評估後可以進階處置。     


藥物治療 

  • 鈉離子通道拮抗劑
  • 突觸囊泡蛋白2A結合劑 
  • 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
  • 多重或複合機轉      
  • 鈣離子通道結合劑
  • 興奮性傳導物質麩胺酸鹽拮抗劑
  • 大麻相關製劑
  • 除以上各式抗發作/抗癲癇藥物外,針對病因合併相關治療。

癲癇手術

  • 局部病灶切除:包括傳統較大範圍切除、與新進展許多微創或破壞方式。
  • 去連結手術:以手術方式將不正常放電傳出之路徑截斷,讓異常放電侷限在局部腦區,不再造成廣泛性放電。

神經調節手術

  • 迷走神經刺激術:植入電極於左側脖子之迷走神經,持續且規律調節。
  • 深腦刺激術:將電極植入大腦視丘前核,規律刺激調節。
  • 反應性神經刺激術:將電極直接植入病灶,當偵測到異常放電時,才給予電刺激調節。

生酮飲食

  • 所謂生酮飲食,為「高脂肪、適當蛋白質、低碳水化合物」之特殊飲食方式。
  • 以脂肪、相對蛋白質加上碳水化合物之克數為基準,常見比例為4:1。針對耐受度不佳或出現副作用之患者,可調整比例為較低之3:1或2:1。